■本報記者彭薇
  上午10時,位於虹橋鎮的金匯路格外安靜。27歲的夏嘉斌在虹橋古玩城租了一個店鋪,位於2樓,店面不大,只有十幾平方米。夏嘉斌在密碼門上按下一串數字,店門打開,他習慣性地泡上一壺咖啡,在店里走動一圈,對著“寶貝”瓷器吹吹灰塵。
  說起古玩,人們印象中這是中老年人的世界。可是,夏嘉斌在古玩市場“浸泡”了十幾年,已成為滬上小有名氣的年輕收藏家。夏嘉斌是商貿旅游學校文物專業2005屆畢業生,他就讀的專業是全國中專系統唯一開辦的文物專業。小夏認為自己最幸運的是,興趣最終成了職業。對他來說,收藏早已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。
  辭職後“鑽”進博物館
  夏嘉斌當年在靜安區一所初中就讀,為了喜愛的文物專業,他升學第一志願填了中職校。2005年畢業後,他和多數同學一樣,進了拍賣公司。但沒乾多久,他就辭職了,一頭“鑽”進博物館。
  夏嘉斌從小喜歡收集,糖紙、筆盒、貼畫等各式各樣都有。辭職後,他常去的就是上海博物館,一進館,直奔瓷器區。看著青花瓷上的玻璃質釉和彩繪,他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。
  漸漸地,他不滿足於上海,他去了北京故宮、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,實地看寶貝,還抱回了一大摞藏品書籍,坐在家裡翻看研究。“收藏古玩,沒什麼訣竅,就是要多看,再加上在職校幾年的知識儲備,熟能生巧。”
  從不和陌生人“交易”
  收藏家正如古玩一樣,都需經過歲月磨礪。如今,夏嘉斌家中有上百件藏品,收來的價格有三五千元的,也有數十萬元的。
  他做事喜歡專一,古玩別的不碰,專攻瓷器。他在家中收藏的寶貝,都是明清時代的瓷器,尤其喜愛乾隆時期的鼻煙壺。夏嘉斌有一個“怪癖”,他最愛的藏品,哪怕能賣得再貴,也從不交易,只賣給朋友。“就像自己的心肝寶貝,賣給朋友,自己想看,還能去看。”夏嘉斌說,如果和陌生人“做生意”,那些寶貝今後想再見一面都難了。
  每個藏品對夏嘉斌來說,都有一段故事。2005年的一天,天剛微亮,他就出現在豫園的一家店里。還沒走到店門口,他老遠看到擺放的一個白釉碗,雖然瓷器上有些裂紋,但夏嘉斌一眼相中,1000元買進。如今,這個明代宣德年間的瓷碗如果是完整的,市場價格達百餘萬,就算有裂紋,也值20萬元左右。
  夏嘉斌說自己是一個保守型收藏家,他不會將大量資金只“砸”一兩樣藏品,“那樣的話就失去了收藏的樂趣,有點賭徒心態。”他一直銘記同為收藏家的王志英老師的一句話——鑒賞古玩,不可心存求財心理,要平心靜氣才能保持雙眼的敏銳,體味古玩背後的文化和樂趣。
  為收藏成為“月光族”
  一年到頭,夏嘉斌獃在上海的時間不過四個月,其他時間都在國內外“雲游”。這十年,他走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,最常去北京和香港。因為對他來說,即便是旅游,也一定要和古玩相結合的,那邊的市場更大,也更成熟,“鑒寶成了一種習慣,每年不看上幾眼,心裡總覺得缺了什麼。”
  和夏嘉斌同年畢業的同學,如今很多人逃離了古玩市場。用夏嘉斌的話來說,有時做收藏,都不知道為了啥,一年到頭存不了錢。他是“月光族”,每年賺的錢都用在旅游和淘藏品上。
  夏嘉斌說,過幾年,他想深造讀書。但是,他會選擇另一個專業,與文物無關。“不是為了放棄,而是‘拓寬’自己。”對夏嘉斌來說,瓷器已如同他的人生符號,深入骨髓,永遠不會離開。
  (原標題:靜心體味古玩背後的文化樂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hytystgo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