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實現經濟功能,關鍵字還是社會功能,都要遵循規律、因勢利導,不可蠻幹硬幹
  地值錢,房有價;有需求,有供給。房關鍵字地產是產業,發揮著經濟功能。
  從宏觀上看,在各地的發展規划上,不乏有把房地產列為“支柱產業”的表述;地方財政收入中,來自賣地的錢如今也還占據相當的比例,乃有“土地財政”一說;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建設、經營城市的第一桶金,自房地產始;在拉動GDP、帶動相關產業、解決就業方面,房地產的確是融資火車頭之一。
  從微觀情趣用品上看,房子意味著家庭財富的保值增值。隨著房價的持續上升,有房無房大不一樣。在10年前的北京,假如同樣擁有一筆錢,買了房的家庭和沒買的家庭,財富總量如今已有明顯差別。
  既然姓經濟,那當鋪麼,從經濟視角看待當前的住房供應體系,有些問題就能看得更清楚。
  比如,住房市場化的方向,錯了嗎?
  一位父輩感慨說:看看這些小年輕,剛畢業就能買房,我排隊排了一輩子!福利分房“安居不要錢”的神話後面,是供給的嚴重不足。住房走向市場,旺盛需求的支撐下、豐厚利潤的驅動下,開發商勁頭十足,拿地如打仗,蓋房如衝鋒,才帶來住房供應海量增加,人們安居夢大規模實現。
  這說明,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,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,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。走回頭路,回到福利分房上去,死衚衕一條。
  那麼,總有一部分群眾由於勞動技能不適應、就業不充分、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臨住房困難,靠市場永遠住不上房,怎麼辦?
  市場失靈,政府彌補,既是實現住房供給社會功能的要求,也是經濟運行的硬道理。靠市場解決不了的民生需求,政府必須“補好位”,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住房保障。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,到2015年覆蓋面達到20%左右,這是政府的承諾,要確保完成。安居夢是每個人的夢,無錢無片瓦,這種狀態顯然不符合社會正義。
  需要強調的是,不管是發揮經濟功能,還是社會功能,都要遵循規律,不可蠻幹硬幹。
  比如,一線城市房價一直高企,怎麼看?首先得正視,價格是資源稀缺的表現。北上廣深,產業集中、人才聚集、公共服務發達、保障水平較高……好處越多,房子便越值錢。貴,是經濟規律支配的結果;擁有更多發展機會,房子比老家還便宜,哪有這麼好的事?
  當然,過快增長的房價意味著經濟風險的增加,不利於產業的健康平穩發展;過度依賴房地產這個火車頭的經濟結構,也需要調整。而調整結構和宏觀管理,也一定要遵循經濟規律,要進一步運用好經濟杠桿,特別是要正視供求關係。
  比如,掌握本地住房的真實狀況,科學預測需求,科學劃分市場與保障的邊界,並以此作為供地、投錢的依據。有的城市要進一步挖掘供地潛力,有的城市卻要警惕供給過度,避免出現空城、“鬼城”。
  只有尊重規律、因勢利導,才能保證政策的效果。
  社會功能層面也是如此。保障房是政府責任,無利也得起早,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可以運用市場手段,不意味著非得政府單干,而是要綜合運用政策措施,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房建設與運營。
  房地產是經濟的,安居夢卻是社會的。應該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合理分工,形成互補,以期相得益彰,避免雙手互搏。  (原標題:樓市姓經濟 安居姓社會(民生觀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hytystgo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